AI / 数码 · 2024-04-22

Ai Pin 差评如潮,首批AI硬件公司面对现实

在 2007 年的 iPhone 发布会上,乔布斯引用图灵奖获得者 Alan Kay 的一句话,解释苹果为什么需要做“苹果的手机”:真正在意软件的人,应该自己造硬件。

随着 2023 年大模型浪潮席卷全球,为 AI 打造专用的硬件,似乎也成为了时代趋势:这种风潮直接提现在了 CES 2024 中:超过上百件各种“AI 硬件”被展出,其中类似 Rabbit R1、Ai Pin 这样的产品纷纷在此期间开放了小批量测试,给更多人实际体验产品的机会。

而在国内,一些硬件厂商为了防止自己在这一波潮流中掉队,或想借助这个机会弯道超车,还是抢在第一批上马了 AI 硬件的项目 —— 其中不乏魅族这样业内熟知的手机公司,在巨头中,也有字节跳动这样想通过硬件进一步落地 AI 能力的选手。似乎一个硬件的新风口已经诞生。

.

但在 Ai Pin 上市之后,用户的反馈却变成了一道晴天霹雳:来自媒体各种各样的花式差评,无不直指 Ai Pin 的无屏幕操作模式,反而严重影响了与大模型交互的效率,让原本生成式 AI 对话机器人能做的事变得更加稀少了。

无论 Ai Pin 与背后的 Humane 最终结局如何,作为第一批吃到螃蟹的 AI 硬件独角兽,Ai Pin 都注定会是一个被反复研究与咀嚼的对象。

01 坏评价与坏产品

在 AI 领域的各路创业者中,不乏从消费电子硬件制造业从业者的身影,打造出 Ai Pin 的 Humane,创始人是来自苹果的前软件工程总监 Bethany Bongiorno 与设计师 Imran Chaudhri。在 2023 年 C 轮融资时,宣布将致力于构建“AI 集成设备平台”。

.

除了两位创始人之外,Humane 还将包括苹果 iCloud 基础架构工程主管 Patrick Gates、苹果 5G 调制解调器负责人 Ruben Caballero、iPhone 设计总监 Miguel Christophy,以及数十名在苹果负责工业设计的员工挖进了这个团队,几乎打造了一个全苹果阵容的研发团队。因此被许多人寄予了“颠覆 iPhone”的期望。

甚至在产品完全没有开售的 2023 年,Ai Pin 就被《时代》杂志评选为 2023 年年度创新产品。

.

现实是,所谓“AI 原生硬件”的概念,还处于相当早期的探索阶段,其迭代速度不及大模型体积发展本身,甚至难以赶上现有智能手机使用体验。

客观来讲,无论是 Ai Pin 还是 Rabbit R1,在硬件设计上都做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突破:Ai Pin 开创性地使用了“激光墨水屏”这一技术,将内容通过激光直接投射在用户的掌心,同时还能兼顾手势操作的识别;Rabbit R1 在设计上成功的通过近似玩具的工业设计,降低了电子产品的冰冷感,从而变成了一款让用户愿意拿在手上的“玩具”。

但用户不会因为一款产品解决了工程难题而购买,只会因为这款产品解决了生活中的某个难题而购买。

.

Ai Pin 上市后遭遇的口碑滑铁卢,让不少 AI 硬件创业者终于意识到一个迟迟不愿意面对的事实:类似的产品即使是面对手机上的 ChatGPT App,都几乎没有任何护城河。

目前为止,绝大多数已经公开的 AI 硬件产品概念,都难以摆脱一个尴尬的现实:自己的产品并没有让用户脱离手机的必要理由。

现有已经问世的 AI 硬件,所提供的功能,理论上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来完成,并且智能手机有着更为强大的算力、相机/屏幕以及软件开发生态,这些都是决定手机能比 Ai Pin 做的更好的竞争优势。

「用户对 AI 硬件的预期,往往是以一个真正通用人工智能的标准来审视,这一点很像 VR 设备在市场上长期面对的问题」 一位深圳初创公司的硬件产品经理对记者表示,他当前也在从事一款生成式大模型音箱硬件的研发工作,因此在市场调研后得出这样的结论。

但仍然有人试图解决这个问题:面对当下的 AI 硬件困境,Rabbit 采取了两个策略:首先是首款产品 R1 定位小众极客属性,他们不介意在手机之外再随手携带这样一款设备,这样从一开始就降低了用户对其定位预期 —— 充当手机的辅助品而非取代手机。

其次就是价格,不同于 Ai Pin 与 iPhone 相同的起售价,Rabbit R1 将硬件售价压缩到了 199 美元,这是使其首销前三万台都开售即售罄的主要原因。不到 1500 元人民币的起售价使其更加坐实了“科技潮玩”的属性,这是相比 Ai Pin R1 能在销量上取得首发成功的重要原因。

只是到目前为止,Rabbit R1 都没有如期发货:仍处于持续性跳票的状态,当它最终到用户手中时,同样将面临 Ai Pin 在当下经历的所有质疑与测试;作为一款形态与智能手机过于接近的产品,目前已经有首批体验过的用户经历了这个“从手机到玩具”的落差感。

笔者在实际上手体验过 Rabbit R1 早期 Demo 后才意识到,不同于渲染图的光鲜,R1 机身的廉价塑料感与分辨率并不高的显示屏,都会是让用户上手后快速感到失望的因素。

.

02 AI 硬件面对“现实”

对国内的 AI 硬件创业公司来讲,Ai Pin 的启示或许要更深刻一点:依托更完善的供应链体系,将类似产品的售价控制在千元人民币以内并非难事,但中国市场追求更加落地的产品,因此如何将大模型塞进合适的产品内,就成为中国 AI 硬件的新命题。

对于中国厂商来讲,在涉足 AI 硬件领域之前,最先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“中国用户需要怎样的 AI 硬件”?

除了魅族发布的魅族 21 Pro,宣称将要成为“AI 时代的树莓派”、开放给所有大模型厂商这种“取巧”的做法,几乎所有 AI 硬件开发过程中,都无法忽视 AI 大模型在硬件产品中的重要性。

生成式大模型服务作为后期运营成本极高的产品,模型即服务(Model as a Service)概念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理解,但对于一款硬件产品,在已经支付了一笔设备购买费用之后,还需要每个月定期支付“使用费”,这样的模式

中国用户并没有对订阅制有足够高的接受程度:三星在今年旗舰手机 Galaxy S24 系列国行版发布时,主推了借助大模型能力实现的各种 AI 功能,但没多久就被线下用户爆出,其中部分 AI 功能,仅可免费使用 180 天,用户之后想要继续使用,则必须开通对应的会员服务。

这个机制在发布会上并未被三星明确指出,但一经用户爆出便引起了不小的争议:其中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是,收费是因为合作方 WPS 的要求,才让 Galaxy AI 不得不改变了运营策略。

无独有偶,时下火爆的 Rabbit R1,在后期运营成本这一问题上,也选择了向用户收取订阅费作为解决方案:但是作为一个可选项,为用户提供 Perplexity Pro 订阅,年费为 200 美金。这个订阅费用已经超过了 R1 硬件售价本身。

除了订阅费之外,云端大模型在响应速度上带来的延迟问题也是 AI 硬件无法翻越的大山:Ai Pin 采用了云端+端侧的混合模型策略,但由于设备本身的算力极为有限,只能用来处理语音识别以及一些基本操作指令,涉及稍多一点的信息,就需要依赖云端模型:然后用户感受到的往往是长达数秒才能给出的回应(往往还并不准确),这样的实际体验显然与最开始的预期天差地别。

眼下这一尴尬的趋势,是目前 AI 专用硬件发展道路上几乎无可避免的尴尬情况。但仍然有被解决的可能性:完全依赖端侧算力的端侧大模型,或许才是 AI 硬件发展的真正未来。

但至少在当下,纯端侧算力的 AI 硬件并不适用于所有场景,因此教育成为被多次提到的 AI 硬件场景:毕竟如果一个设备不能取代手机,那在不需要智能手机的地方,它或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
除了教育硬件,在目前我们所熟知的各种消费电子形态中,智能手机与 TWS 耳机这类可穿戴设备,是目前唯二没有被智能手机吞噬领地,同时能大面积销售的产品,这决定了它们也是“AI 硬件”的良好载体:近期颇受关注的 AI 硬件 Limitless,就是以吊坠的形态示人,使用方式接近 Ai Pin,但上手的学习门槛与佩戴难易度都更低。

它所充当的更像是“随身智能音箱”的概念,通过纯语音交互的方式来完成信息搜索、日程管理等简易工作。用户无需经常掏出手机,即可完成大多数轻量级的任务。

可穿戴设备成为目前 AI 硬件扎堆的赛道,除了相对更加低廉的售价之外,或许是目前 AI 硬件开发团队面临最尴尬的现实:完全无力与包括苹果在内的智能手机巨头正面竞争,唯有在智能手机难以触及的角落,AI 硬件才有生长的空间。

但最终,能打动用户的仍然是只会是产品能否解决问题,正如 Marques Brownlee 在视频中对外界评论他的 Ai Pin 差评是否太过激烈、没有对硬件创业公司给予足够的肯定时,作出的回应那样:

坏评价不会摧毁一个公司,坏产品才会。